苗族苗年(丹寨县 雷山县)

苗历是人类最早发明的历法之一。在人类历史上,苗族最早进入稻作文化时期,是农耕文明的创建者之一,出于对农事活动的指导需求,苗族先民有了历法,有“历”即有年岁,有年岁即有岁首。苗年的风俗,伴随着苗历在苗族地区的广泛使用,同样已有了几千年的历史,苗文化中的“年”是丰收的意思,“过年”同样是为了庆祝丰收,时至今日,丹寨等一带的苗族群众仍使用苗历。明朝郭子章《黔记.诸夷》有云:“(苗人)不知正朔,以鼠马记子午,言日亦如之,岁首以东三月,各尚其一,曰开年”“以十月望日为岁首”。在古苗历中,一年分为“冷”“热”两个季节,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,又演变为三个季节:第一季“冷季”,第二季“温季”,第三季“热季”。苗族古歌《换季歌》对季节和苗年有明确的描述:“翠鸟他聪明,他把季来分,分成三大节,三节三段讲。一节是过年,过个寒冷年,二节春回来,千虫回上方,三节冬又到,千虫回东方。”在苗历的指导下,苗民温季播种,热季收获,从苗年开始,即进入“冷季”——休息、玩乐的季节,各户不得再入田地,否则犯禁。直到来年夏历二月的“翻鼓节”,才收拾芦笙木鼓,禁吹禁跳,开始一年的劳作。黔东南苗族古歌《放鸭歌》中说到:“(夏历)正月只休闲,二月架桥梁,三月扫祖坟,四月泡谷种,五月忙栽秧,六月忙薅锄,七月抽米穗,八月收稻谷,九月鸭入田,十月过苗年,冬月高坡年,腊月是汉年”说的就是这样的情形。同样,流传于丹寨县南皋乡、兴仁镇和雷山县一带的《苗年歌》序歌有一个神话传说,讲述了苗年的来历:苗家姑娘阿莴,因心灵手巧,美丽非常,天与地都欲娶她为妻,阿莴不爱有钱有势的天,却嫁给了贫苦踏实的地,天大怒,起兵争夺阿莴,天地相斗了几个月之久,最终天获胜,掳走了阿莴。为了纪念阿莴,苗人便在每年冬月的亥日起,杀猪斗牛,吹笙跳鼓,迎接阿莴到家里来共同欢乐。

 按照古歌中的规定,过苗年的前几天,苗民就杀猪烤酒,着手准备过年。除夕日凌晨交时一过,便开始杀鸡、杀鸭、杀鱼,准备年饭,一些苗寨在凌晨开始祭祖,而一些苗寨到下午才开始祭祖。年饭从天刚亮即开始。在家中畅饮之后,妇女们留在家中接待客人,而成年男子则开始到别家喝酒,数碗则换一家,对寨外的客人,各户会主动邀请吃“串寨饭”。宴中女主人及妯娌等唱歌敬酒,客人以歌作答,酒宴一直持续到半夜甚至次日天亮。一些苗寨在半夜举行“贺牛”仪式,即携芦笙芒筒至即将参加斗牛比赛的人家,在牛栏边用豪壮的芦笙芒筒乐鼓舞牛的斗志。天气晴好的话,青年男女会在午夜到芦笙堂“跳月”直至天明。翌日,全寨及周边苗寨的苗民聚集在空地上,进行斗牛活动。芒筒芦笙则全场伴奏,烘托节日气氛。斗牛结束后,姑娘换上盛装,开始跳芦笙活动,这也是青年男女互递情意的绝好时机。较大的苗寨如岩英大寨、排莫大寨的苗年斗牛跳笙活动时,参与人数可达五六千人,场面相当壮观。一些村寨还举行苗歌比赛、芦笙比赛、赛马等传统民族竞技活动,在现代竞技运动和娱乐活动的影响下,有条件的还举行蓝球比赛、歌舞比赛等。

“苗年”一般持续五至十二天,在这段时间里,串寨喝酒、跳芦笙是必不可少的活动。苗年里的“申”日或相近生肖日,寨中还会隆重“起鼓”,盛装男女围着鼓欢跳,名曰“踩鼓”。外寨的男子与寨中姑娘在晚上对歌“游方”,如此数天,至子日或丑日结束。年轻人们又聚拢到下一个过“苗年”的寨子,继续欢乐。“苗年”里,有许多禁忌和礼仪。如杀年猪时已婚妇女不能在场;如除夕日祭祖时用鱼肉、牛肉盛于木皮、牛皮、树叶上,祭师念古歌迎送祖先,曰“掐地下”;如新年早上不扫地、不吹气、不煮生、不倒水出门,以求吉利;如新年凌晨抢放鞭炮,示意开始准备饭菜;抢最早到井边挑水以示勤劳;同姓男女间不能唱情歌等。

苗族三大方言区都有在丰收后的卯日或辰日、亥日、丑日过苗年的习俗,只不过由于汉文化的影响,在各方言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受冲击而弱化、矮化的现象。但在丹寨、雷山等地的许多苗寨中,“苗年”仍旧是他们最为隆重的节日,与汉族的“春节”不同,苗族过“苗年”是在同一周期而非同一日,即使在同一地域的同一支系中,“苗年”也并不是在同一天过,而是按照寨老协商,各苗寨按顺序择吉日“过年”。这样的方式,是苗族人“鼓社”“议榔”的遗风,一方面体现了苗族人长幼有序、尊崇祖先的性格,另一方面,也使各寨的“苗年”更为热闹,更有利于人们之间的交流。无论是汉文化的“春节”还是西历“元旦”,已与原生态农耕民族先民“庆祝丰收”本意相去甚远。而“苗年”在夏历九、十、十一月过节及各种仪式、活动等都与庆祝丰收息息相关,在维系苗族民族特征和民族认同感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。同时,“苗年”这种特殊的按顺序过节的方式,使过节的苗寨在其“苗年”期间成为附近多达数十个苗寨的交流中心与欢乐中心,这就使“苗年”成为了村寨间交流的纽带,成为了苗族群众间互动的平台,它营造了区域内良性互动的和谐氛围,具有着巨大的凝聚力和影响力。同样,“苗年”是传承和展示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。与“苗年”有关的文化活动,有酿酒、磨豆腐、制作酸汤鱼、酸牛皮等饮食文化活动,有祭祖、起鼓等宗教礼仪,有吹芒筒芦笙乐、跳芦笙舞、踩鼓、唱敬酒歌、唱情歌等传统民族文艺,有斗牛、斗鸟、赛马等苗族传统竞技活动,在节日中,姑娘们还展示了平日难见的民族服饰。

   现由于受汉文化的冲击,过“苗年”的苗寨数量在逐年减少,以南皋乡为例,十多年前全乡的苗寨全部过苗年,而如今只剩下不到一半的苗寨在过苗年了,苗族的苗年已经处于濒危的状态。